当前位置:首页>>政府信息公开>>动态信息>>旗县区动态

风雨中,为受灾群众撑起一片天

——走进前旗大佘太镇红明村集中安置点

  •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.qingzhenyufan.com
  • 2018-07-27
  • 打印本页

  7月18日夜间到19日,前旗大佘太镇阴雨连绵,到中午时分,降雨才慢慢停止。南昌村村民张蒙宽赶紧来到地里,看庄稼是否被淹了。

  14点,张蒙宽的手机响了,是老伴儿打过来的。她说村里的大喇叭广播山洪马上要来了,全村要紧急转移,让张蒙宽赶紧回家!

  张蒙宽一听,撒开脚丫子就往家里跑。沿途他看到各家各户关猪圈羊圈,闭窗锁门,已经行动起来。当他气喘吁吁地赶回家时,老伴儿及儿子、儿媳早就准备停当,发动了三轮车,只等出发了。

  张蒙宽抱着7岁的小孙子,坐在三轮车上,脑子里一片迷茫:转移?要转移到哪?开着三轮车的儿子侧头告诉他,地点是位于红明村一组的集中安置点。

  紧急大转移

  红明村一组在大佘太镇的西北部。把安置点设在这里,一是该处地势较高、离泄洪河槽较远,十分安全;二是该处交通方便,四通八达,村民能快速抵达;三是该处有2亩多大的村委会活动广场,再加上村委的两层办公楼及户家,有地方接待村民,容纳一两千人绝对没问题。

  14点40分左右,作为第一批抵达红明村集中安置点的群众,张蒙宽一家已经在村委办公楼里喝上了热水。

  随后,转移而来的村民越来越多,不仅有南昌村的,还有二道沙(地名)的、猪场(地名)的、草籽厂(地名)的。红明村4个村民小组的村民也转移到了这里。

  南昌村村民刘洪军转移到安置点时,已是下午5点多,当他和母亲、老婆、两个娃娃开着皮卡车,驱车20多里地安全抵达后,一家人悬着的心才落进肚里。

  刘洪军看到,安置点到处是人,能有“大几百号”。虽然人们的脸上显示出担忧和焦虑,但整体情绪比较稳定,都很配合现场指挥。

  根据安排,转移过来的群众,在红明一组有认识的人,可以投亲访友,借宿一晚;无亲无故者,可在村委办公楼和几个大型场所如活动室、饭店暂时休息。

  吃饭有两个点,一个是村子中央的“金鼎轩宴会城”,一个是村子南边的“农家乐”。当日7点,这两个饭店便开始免费供应饭菜。

  晚上,刘洪军一家吃饱喝足,就在饭店里把椅子拼凑一下,休息了。

  当日,共有960名村民被安置到红明村一组。他们不知道,就在当晚,山洪倾泻而下,南昌村等地沦为泽国。假如没有及时撤出,后果不堪设想。

  吃、住有保障

  7月20日一早,张蒙宽、刘洪军等村民被嘈杂声从睡梦中叫醒。一辆辆大车拉着帐篷、折叠床、被褥等物资来到安置点。

  卸车、搭建,不到3个小时,2亩大的活动广场上整齐有序地支起了128顶帐篷。每户人家分配到一顶帐篷,每个人一张折叠床及一床被褥。村民们正式入住临时的新家。

  和村民一起入住新家的,还有来自前旗街上的张美丽。张美丽一直热心公益,当日,她跟着赈灾车辆一起来到安置点,想为受灾群众贡献一份力量。

  “哪里需要帮忙?”张美丽找到安置点指挥中心问道。

  “做饭缺人手,你先去那里,保证大家按时吃口热乎饭。”指挥中心安排。

  张美丽赶到饭菜供应点之一的“金鼎轩宴会城”,给宴会城老板兼厨师刘跃飞打下手,和面、择菜、洗菜,忙得不亦乐乎。

  在宴会城帮忙的包括张美丽在内,共有四五个人,另外几人全部是一组当地的村民,自发过来给受灾群众做饭——“大家都是乡亲,应该互帮互助”。

  安置点的饭菜每天有两顿,中午12点和下午7点,“金鼎轩宴会城”面积600多平米,共有600多受灾村民在此吃饭;“农家乐”小点儿,面积300多平米,接待300多人。

  刘跃飞每天考虑的一个问题是,该给受灾村民做什么饭,既可口又有营养。为此,他荤素搭配,米面结合,将3年开店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,就为了让大家吃得满意。

  至于食物的卫生、安全问题,有卫生防疫部门严格把关,尽可放心。

  爱心汇聚地

  7月 22日,张美丽和红明一组的其他帮忙者组成了一支“正规军”。这个事,还得从一个叫张玉凤的说起。

  张玉凤是前旗志愿者协会的一员。22日上午,她和同为志愿者的老公来到安置点做公益,一看张美丽等人在干同样的事,干脆把大家招呼在一起,发了帽子、马甲,找了个空余帐篷,挂起志愿者的旗帜,共同为受灾群众服务。

  志愿者们打扫卫生、发放救灾物品、帮厨、给灾民做心理疏导,随处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。

  安置点内,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同样不辞辛苦,尽着各自的责任。

  从19日安置点设置以来,公安、消防、通信、电力、医疗卫生等部门同步进驻,开展工作。前旗交管大队的刘鑫是其中一员。用他的话说,是“从白天到黑夜,从黑夜到白天”,一直坚守在安置点入口,疏导交通,维护秩序。

  有人可能要问了,安置点的交通有什么好疏导的?情况是这样的,从7月21日开始,各企业、协会、单位和爱心人士陆续来到安置点捐助物资,进行慰问,米面、蔬菜、瓜果、矿泉水、牛奶及药品、生活用品一车一车地往来拉,几乎是车水马龙,络绎不绝。仅24日这天,各类捐赠物资就达40多笔。

  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”。置身安置点,这句话体会得真真切切。

  家,就在不远处

  7月23日,来自浙江的养蜂人李向阳冒雨在大佘太镇镇外倒饬蜂箱。突然,房东骑着摩托赶来告诉他,说接到紧急通知,由于雨势猛烈可能暴发山洪,大佘太镇上的群众要紧急疏散。

  李向阳急匆匆跑回家,领着妻子和房东一起来到红明村一组的安置点。

  当日,安置点内的人数由960名一下增加到了2000名。由于早有准备,处置妥当,虽然人数猛然增加,安置点依旧秩序井然,食宿供应有保障。

  李向阳的儿子在江苏当兵,也在当地抗洪抢险,当他知道家乡遭遇洪灾的消息后,十分着急,哭着打来电话:“我在这边救人,怎么过去救你们呀?!”李向阳安慰儿子说,安置点内吃得好、住得好,而且村民都挺热情,不要担心。可是儿子不相信,让李向阳把各方面都拍个照给他看。收到照片,李向阳的儿子发来一句话:“我放心了。”

  24日,部分村落危险解除,红明村树梁组的常根娃在安置点住了6天后,终于可以回家了。在离开的时候,他弯腰拍了拍所睡过的床,然后站起,眼里充满坚毅。

  目前,红明村安置点还有村民1000余人,张蒙宽、刘洪军、李向阳皆在其中。而张美丽、张玉凤、刘跃飞、刘鑫会一直陪着他们,直到洪灾完全退去。(记者 高杰/文 马利红/图)

来源:巴彦淖尔晚报     编辑:高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