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民们用沙袋筑堤坝
沿着泥泞的乡间小路进入后旗呼和温都尔镇红旗村,路两旁大片未成熟的玉米被洪水冲倒。蹚着田地里脚腕深的泥水走近那些顽强挺立的玉米,清晰可见被洪水冲刷的印记,足足有一人多高。
雷电交加、狂风骤雨、山洪席卷的那个夜晚虽已过去4天,但全村村民“保卫家园”的画面仍历历在目。
村委会主任带病在一线
红旗村村委会主任陈永平因早些年发生意外,致使右小臂截肢,村里人笑称他为“一把手”。
一个月前,陈永平又因一场意外导致腰椎爆裂性骨折,做了手术,至今还裹着护腰带。“你至少得好好卧床休息3个月,不能久坐、久站,更不能干重活儿。”医生叮嘱的话,在22日下暴雨那天,早被陈永平抛在脑后。
22日19时50分,暴雨比预期早来了7个多小时,“保卫村子、保护村民”是陈永平的第一反应。
陈永平接到的第一个求助电话,是村民杨爱萍打来的。杨爱萍到巴音镇团结村八组打工,返回途中被大雨截住了。挂了电话,陈永平赶紧开上车去接杨爱萍。当时雨大的分不清哪是路、哪是田地,最深处的水能漫过汽车机盖,陈永平用了半个小时把杨爱萍送回家。之后,他又赶往沟口勘查堤坝。 狂风卷着暴雨,连线的雨丝像鞭子一样无情地抽打着陈永平的身体。
“糟了,喇嘛呼都格山口防洪堤坝决堤了。”看到山洪如猛兽般翻过2米多高的堤坝席卷而来,陈永平心头一紧,冒雨指挥挖掘机堵住唯一一个通往村子的路口。与此同时,小吴家山口、红山沟、明路沟被冲开,纳林吉日嘎山口随时有决堤的危险,陈永平“心提到了嗓子眼”。等雨势减缓后,陈永平和村干部、镇干部带领提前组建好的一支由60多位村民组成的抗洪抢险队向堤坝冲去。
“一二、一二……”随着陈永平的一声声口号,村民们在雨中抱柴火、挖土、装沙袋、运沙袋……500多个沙袋重重叠叠地堆积起来,像一座小山堵在决堤的河岸边,挖掘机、装载机不停地将沙石堆积在沙袋上。陈永平一直忍着疼痛咬牙坚持着,丝毫不敢松懈。村民都劝他回去休息,他连说没事。妻子不放心他,寸步不离地跟着他,被他数落了一顿。他让妻子回村里安抚老弱妇孺的情绪,必要时组织村民转移。老母亲担心他被洪水冲走,不停地打电话催他回家。可他的想法是:水不退,人不撤。
凌晨3点左右,雨又下了起来,堤坝还未筑牢靠,险情步步逼近村庄,陈永平和村干部、镇干部赶紧带着抗洪抢险队回村里转移村民。4点多,下营子的200多位村民全部被转移安置到了上营子的村民家,陈永平等干部悬着的心终于落到了肚里。
休息了一个多小时,陈永平又带着抗洪抢险队筑堤,一干又是一天,直到太阳落山。陈永平腰疼得厉害,躺在了堤坝前。
村民齐心协力保护家园
“山洪来了,要说不害怕那是假的。有陈永平这样的村干部带头苦干,那就像一面红旗,旗子不倒,我们就一门心思往前冲。”村民贾永军说。
贾永军家有台装载机,暴雨来临前,他自告奋勇要在紧急关头冲锋陷阵。暴雨中,有五六个在两三公里外的石料厂打工的村民被困雨中,普通车辆无法开展救援,他赶紧开上装载机去救人。“雨实在太大了,堤坝随时会被冲毁,如果遇上山洪,那就回不来了。他走了以后,我一直在村口等他,直到他拉着被困村民们平安回来,我才松了口气。”陈永平说。
22日晚上,贾永军和村干部们连续筑堤五六个小时,没喝一口水,没吃一口饭。
当天晚上,除了老弱妇孺,能干动的上百位村民齐上阵,有的村民在泥水中滑倒了,擦一把脸上的泥水,爬起来继续干。雨水打湿了衣服,加上长时间站在雨中,许多村民都冻得不行。村里的妇女们烙了烙饼、煮了奶茶,带上咸菜去“前线”慰问。得知要转移下营子的村民,上营子的村民纷纷在全村的微信群里发来信息,说自己家有地方,让人们去家里住。村民们还在微信群里互相加油鼓劲,叮嘱“抗洪抢险队”注意安全。
“山洪来的一瞬间,我们都无能为力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水冲进村里损毁庄稼,那时候感觉特别心痛。”贾永军说。
“我们根本没觉得辛苦,都是这个地方长大的人,村里有庄稼,家里有老人和小孩,就应该努力守住我们的家园。”村民们说。(文/袁雅芹)